主页 > 资讯 > 时政 >

院士专家齐聚武汉研讨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

2019-02-21 12:15


  •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28日电 “这个会议不一般,院士、大师都来作报告了!”12月26日,在长江委组织召开的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陈祖煜等11位院士专家纷纷登台作技术报告,为提升我国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水平,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建言献策。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年来先后发生了2000年西藏易贡、2008年汶川唐家山、2010年甘肃舟曲等重大堰塞湖事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近期中央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陈祖煜等11位专家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从堰塞湖处置原则、溃决洪水反演、应急监测、信息获取、水库调度、溃决机理、工程措施及技术展望等多角度,详细阐述了对堰塞湖应急处置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技术研讨会,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单位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为整合各方优势技术资源,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打下基础”。长江委副主任金兴平介绍,防汛抢险减灾是长江委治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历次长江流域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中,集全委之力,圆满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应急抢险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长江委资料显示,我国有记录的堰塞湖超400个,约85%发生在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发生频率、灾损程度位列世界之最,是我国堰塞湖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今年10月到11月,金沙江干流和雅鲁藏布江先后遭遇“白格”“米林”两地4次堰塞湖险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尽管堰塞湖险情均已成功排除,但陈祖煜院士表示,“类似的堰塞湖险情还有可能多发、频发,此次技术研讨将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勘测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院副院长杨启贵说,组织召开此次研讨会,有利于行业相关单位系统、全面地总结梳理堰塞湖应急处置的经验、技术和研究成果,促进思考目前在堰塞湖应急处置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进一步理清当前的薄弱环节。

      “前期工作薄弱,基础信息匮乏;现场信息获取、险情监控技术不足;应急处置工程装备短缺等技术短板严重制约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决策和效率。”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蔡耀军提出,堰塞体入江前是地质灾害,入江后为水旱灾害。问题在水上,源头在岸上、措施在河上。需要将水上和岸上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处置,需要对堰塞湖风险从孕育到形成、消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为了提高堰塞湖处置成效,需要从理论、方法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

      “堰塞湖具有突发性、灾害链长、时间紧迫等显著特点,提高堰塞湖应急处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做足前期功课。”蔡耀军建议,西部地区堰塞湖已经呈现高发态势,用5年时间对8条干支流潜在堰塞湖高风险源进行排查,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风险预评估,建立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堰塞湖专门数据库,对危害性巨大、或周期性发生的堰塞湖风险点提前采取工程防范措施。

      从研讨会上了解到,为加强堰塞湖应急处置相关技术科研攻关,科技部于今年12月批复了长江委长江设计院牵头申请的“堰塞湖应急抢险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中。

    相关文章推荐
    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