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要闻 >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成果采访团走进宜昌

2021-05-18 22:43

  5月14日至1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成果采访团走进宜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新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中国人权网、湖北日报、湖北广电台等10多家媒体的20多名记者,先后深入夷陵、五峰、长阳、点军等地,用笔和镜头,探寻宜昌人民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

  移民新村闯小康路

  5月14日,采访团走进有“坝头库首第一村”之称的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该村三峡移民占比90%以上。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介绍,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380元。

  采访团先后参观了太平镇污水处理厂、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双狮岭茶叶合作社等地。大家听移民妇女杜玉三学习牵花绣在家门口就业的故事,品“85后”望华鑫回村带领乡亲走茶旅融合路泡出的“新茶”。

  “幸福靠自己打拼出来!种茶叶、开民宿、做手工,20多年来许家冲移民艰苦奋斗,生活发生了巨变。”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站长谭英姿被三峡移民精神深深打动。“我们将通过全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对移民人权的充分保障,分享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

  大山群众喝上幸福水

  “打开就是哗啦啦的自来水,旱季再也不用去挑水、运水吃了。”在五峰仁和坪镇枫香坪村,村民胡庆东拧开厨房水龙头,满脸笑意地跟采访团介绍。

  枫香坪村位于五峰东部大山深处,缺水源、饮水难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村中有南河,但海拔太低,与村民居住区落差400多米,每逢冬末春初的干旱季节,村民只能望河兴叹。

  如何让“水往高处流”?2018年底,仁和坪镇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村里建起了水泵站,让南河水逐级“爬坡”为村民“解渴”。如今,2000多名村民已告别饮水难。

  “有了水,村里的苗木种植、养殖等产业也驶入了快车道。”枫香坪村党支部书记严华说。

  安全饮水工程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五峰聘请了428名专职“池长”管水,每个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都配备了二维码“身份证”。如今,五峰现有跨区调水和储水工程1300多个,15.62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

  “用上自来水,村民生活方便了,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相信村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记者杨双双坚信不疑。

  摆渡爱心网络助学

  手写的180本助学台账、一份份受资助学生写来的感谢信、一本本荣誉证书,见证了刘发英和团队走过的16年爱心助学历程。

  5月15日,采访团来到了长阳龙舟坪镇,走进“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工作室,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爱心助学的感人事迹。

  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刘发英甘做“摆渡人”,用一根网线搭起爱心助学桥。2005年起 ,她开始网络募资助学,牵头组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创办助学网站,凝聚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爱心人士,资助武陵山片区和大别山片区贫困学生。

  截至今年4月底,募集助学款2472万元,帮助3696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助力全县贫困生教育资助率达到100%。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先藕洁说:“助一次学不难,难的是10多年如一日坚持爱心助学,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她的行动改变了众多贫困学子的命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好路”带动产业兴

  春雨淅沥,一辆辆汽车奔驰在点军区牛扎坪村蜿蜒的柏油路上,驶进美丽的农家小院,赏田园风光、吃农家菜。

  “道路变畅变美了,农家乐开起来了,乡村旅游热起来了。”牛扎坪村委会副主任闫蓉向采访团介绍,四好农村路为村子带来新变化、新气象。

  采访团来到伴山乡味农庄时,“85后”老板郭艳正忙得不亦乐乎。“我是因为一条路选择回村创业的。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到节假日,每天生意爆满。”

  以前,牛扎坪村离城区近,但因道路颠簸破烂,进来的人不多。2017年,穿村而过的葛修路提档升级,从城区自驾过来只需20分钟。

  看准时机,郭艳辞掉了在外的工作,回村开起了农家乐,于2019年4月营业。两年时间还清了30万元的外债,如今生意越来越好。

  路通,产业兴。花木城、园林合作社、瓜果蔬菜基地、小水果基地、农场采摘园、农家乐…… 牛扎坪村因路而华丽转型,让采访团赞叹不已。

  “道路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让游客来到乡村,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牛扎坪村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记者覃皓珺说。

相关文章推荐
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