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时政 >

锚定“支点”区域发展布局加速落地

2021-05-18 22:4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胡弦 刘天纵

  阅读提要

  为打赢经济重振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描绘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宏伟蓝图,谋划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湖北区域增长极打造成效如何,又将如何续写新篇?

  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

  武汉,引领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作为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武汉交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8个区(开发区)经济总量过千亿元。

  武汉最大的问题不是“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省委主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

  武汉强则湖北强,要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

  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今年春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武汉市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吹响奋进“十四五”新征程的号角: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实现进位;配套实施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升级三大计划,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

  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我们正在努力把武汉建成广大创客‘首选地’、科技创新‘强磁场’、经济发展‘聚宝盆’。”长江青年城投资集团总裁汤宇宏介绍,企业联合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长江企业服务联盟”,引导技术、资本、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精准注入“经济末梢”,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2月1日,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大随至汉十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画圆”,圈内城市迈入15分钟高速时代。

  按规划,我省积极推动武汉“1+8”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鄂州、黄石、黄冈、咸宁重点园区和创新平台,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2020年底,黄石市委全会明确提出,围绕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融合,主动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等产业,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协作发展,布局更多离岸科创中心或园区。鄂州市几年前就着手谋划花湖机场建设,弥补武汉航空货运短板,正冲刺年底校飞。

  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认为,“一主引领”是省委赋予武汉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武汉要进一步做强龙头地位,加强武汉城市圈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的规划衔接、优势互补和布局优化,推动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设施共建、生态共治、民生共享,实现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两只翅膀”都要硬

  总部在宜昌的安琪集团,工厂遍布海内外。去年,疫情笼罩全球,安琪集团实现营收89.3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五成。

  立足于技术创新,安琪一直在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对手竞争。“十四五”期间,安琪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今年实现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力争2025年跃居全球第二大酵母巨头。

  安琪的雄心壮志,一如宜昌加快发展、提升能级的壮志豪情。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宜昌一直在奋力前行。

  2020年,宜昌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机遇,投资60亿元的宜昌人福国际总部基地、55亿元的三峡大数据中心等448个重点项目开工……工业连续9个月、投资连续6个月保持当月正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4261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宜昌还以传统优势的化工产业为牵引,带动“小伙伴”同争上游。“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已形成精细磷化工为主,配合煤—氟—硅—钙—盐—石油化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种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

  目前,“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已成功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顶级赛道,未来通过常态化区域协作,将为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绿色转型提供新平台。

  “南翼”振翅,“北翼”翱翔。

  电影《你好,李焕英》,让襄阳迅速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3月20日上午,今年首趟“武铁旅游号”专列满载游客,从武昌站驶向襄阳。人们发现,1000多年前孟浩然赞叹“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古城,自有安静雅致之美。

  在追逐产业创新之路上,古城不断推陈出新。2020年,襄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东风德纳新能源车桥、东风股份高端智能焊装制造等182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国家嘉奖。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襄阳去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骨干企业加快成长;规上工业企业净增88家、达到1722家,是近年来进规最多的一年,全年实现GDP超4600亿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襄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将以更大力度“招校引院”建平台,实现借梯上楼。眼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已在襄阳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0家左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宜昌、襄阳快速争先进位值得肯定,也要看到“两翼”与武汉的差距,对全省而言,仍缺乏GDP在5000亿至万亿经济规模和能级的城市支撑。

  “宜昌、襄阳还需着力探索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的路径,引领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循环畅通,实现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叶青建议,宜昌、襄阳不仅要尽快以产业链带动各自城市群发展,还要加快“两翼”联动,实现交通等要素互联互通,构建区域多能互补格局。

  加快补齐县域经济短板

  阳春三月,走进维达力实业(赤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排机器整齐排列,工人们正专注地操作程序,全力赶制手机屏订单。

  从投资2亿元,到扩大投资20亿元,作为三星、华为供应商的维达力一直给赤壁带来惊喜。去年8月,赤壁正面临经济重振压力,已成为当地电子信息龙头的维达力决定,将生产总部从深圳搬到赤壁。目前,维达力在赤壁的总投资超过70亿元,安排就业5000余人,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增长极。

  为何钟情赤壁?专场招聘解决用工难题、公交线路进园区方便员工……一项项贴心服务,让企业感受到亲商、重商、安商的氛围。

  与江浙等沿海省份相比,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湖北一大短板。

  环境就是竞争力。我省市场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不多,县域尤甚。为此,去年我省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10标准,市场主体登记“秒批”,实施审慎包容监管、首罚不处……效果明显。2020年全年市场主体同比增加29.39万户,总量增至571.35万户,展现出我省经济重振的澎湃活力和强大韧劲。全年减税降费超1000亿元,占纳税人比重超过85%的小规模纳税人得到实惠。受此利好影响,去年全省注销、吊销市场主体同比下降14.93%。

  疫情,让我省无纺布产业站上了风口。去年,全省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制品290.9亿元,增长332.9%。但也让很多人认识到,该产业仍处在价值链低端。

  抢抓补短板机遇,我省相关职能部门引导企业技改与产品迭代,加速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建设进程。眼下,仙桃市彭场镇,一座占地20亩的国家级平台已完成装修、设备采购,正进行安装调试,预计近期可试检验,为当地相关产业提供贴身服务。“有了这一平台,可带动产业升级。”相关人士评价。

  更多的平台正在搭建。

  以亩产论英雄,加大力度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培育更多万亿产业、千亿级市州;实施链长制、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

  一批批促进县域经济做强做大的强力举措,正在深入实施,正为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推荐
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