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国内 >

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会“融”出新风景

2021-05-18 22:43

  厚植“生态底色” 挺起“绿色脊梁”

  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会“融”出新风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刘天纵 通讯员 梁琴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三角”如何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拔节成长?研讨会上,14位政学商界人士共同作答。

  破瓶颈 挺脊梁

  让工业固废变生态资产

  “没有长江生态屏障这个重要支撑,长江中游绿色崛起就是空话、套话、大话。”在对长江中游绿色发展路径的专题研讨中,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曾令荣建议对磷石膏进行生态化利用来“以废制废”。

  曾令荣说,包括磷石膏在内的长江中游固废产出影响长江生态,成为长江中游绿色崛起的瓶颈。2019年湖北磷石膏产生量为2200万吨,约占全国29.3%,但利用率为23.84%,远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

  “磷石膏具备生态资源属性,湖北应该把它视同生态资产,充分挖掘其生态价值,变为低碳发展的生态优势。”除了无害化、资源化,以及制成砂浆、自流平等实现多用途高值化利用外,曾令荣还提出一项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可让磷石膏完全取代水泥基材料。

  “颈椎”通了,“脊梁”才能挺得更直。中部城市群以水为纽带,一江两岸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李宗礼分享“水美城市理论”,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治水全局,夯实水安全基础、凸显水生态优势,建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美中国。

  他说,符合规律、安全高效的现代水治理是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复杂、水情复杂,当前的治水对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支撑不够、引领不足,长江中游城市群亟须创新水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特色与亮点的现代水治理之路。

  通关节 畅经脉

  造中国版“莱茵河”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坦率地讲,中三角一体化动作小、速度慢,长时间处在停滞状态,没有标志性、实质性的动作。”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加快协同发展,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直言不讳。

  在彭智敏看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处理得越好。相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同构化非常明显。从经济空间布局来看,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城市圈“四极”组成的菱形中,中部地区是内核,有望诞生经济增长的“第五极”。他提醒,虽然中三角具备诸多优势,但黄河中游城市群借助黄河高质量发展机遇发展迅速,亦有争当“第五极”之势,抓紧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十分紧迫,三省要强化合作意识,率先在重点领域突破。

  九江学院副院长王万山则以莱茵河贸易协同的成功举例,提出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尝试。欧洲的莱茵河流经9个国家,1957年欧共体成立后,沿河国家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等把各自的贸易港口转型成为自由贸易港,开始在欧共体内实行自由贸易。“莱茵河可以作为城市群协作的模板,先达成内部的市场协作,再推动产业的协作。”王万山建议。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大学教授李琳亦认同上述观点。她觉得,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虽取得初步成效,但整体尚处于“碎片化”市场阶段,产品和要素跨域流动“堵点”明显,产业同构“难点”突出,跨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受到制约。

  怎样破难点、通堵点,让制约协同发展的“关节”活络起来?李琳建议,可鼓励中三角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培育市场一体化主体。她认为,微观层面的企业城际间、省际间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活动,具有跨越行政壁垒、促进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推动市场融合的显著效应,兼有推进市场一体化和培育市场主体的双重功能,应成为中三角市场一体化的主要手段。

  李琳建议,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区域内产业链优化布局和空间重组,打造G4科创走廊、沪昆高铁沿线先进制造业集聚带,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有效放大产业集群的市场一体化效应。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内部差别也大,协同发展亟须在空间上再聚焦,需要都市圈与城市集群的协同。他提出中三角需要合理地加密“五个圈”,即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中心圈、统一市场圈、优质生活圈,使得中三角成为吸引创业、吸引投资、吸引居住的内陆高地。

相关文章推荐
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