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在国新办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银副主席周亮表示,下一步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超过30%上限。
中国记者从保险公司了解到,这一松绑政策将有助于进行多元化投资,灵活度更高,从长期看,也有助于更多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数据显示,保险资金运用额度已经达到了18.8万亿元,投资股票和基金的额度规模达到2.4万亿,占到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2.89%。
就在当日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表示,现在的估值还是比较低的,投资价值显现,境外市场的剧烈波动对A股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是可控的、有限的、阶段性的,外资流动对A股市场有扰动,但不是颠覆性、根本性的冲击。
险资权益投资比例望突破30%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保险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最近国际市场的股市大幅波动,但是整个来看中国的股市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
周亮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也会积极支持保险公司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依法合规地开展投资运作,开展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同时还会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的自主权。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比较高、资产匹配状况比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其在现有权益投资30%上限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
最新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达2.4万,占比12.89%。
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作为一种负债,在投资的环节所受到的监管一直是金融机构中最严格的一类。
目前,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所遵守的监管比例,是201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该《通知》将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它金融资产等五大类资产,然后针对五大类资产制定保险资金运用上限比例和集中度监管比例。
具体而言,投资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境外投资的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分别不高于30%、30%、25%、15%,投资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无监管比例限制。投资单一上述资产的监管比例均不高于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
该通知下发后,不再对各大类资产包含的具体品种设限,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从“散、多、杂”的具体投资品种比例限制,进入大类资产比例监管的时代。
部分大型保险机构呼吁提高权益投资上限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了解到,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有和监管部门沟通,建议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上限。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2.89%。如果单看股票、基金两类资产,占比似乎并不高,距离30%的上限还有足够的空间。但是在监管统计口径中,权益类资产的涵盖范围,除了股票和基金之外,还包括未上市股权,而、等部分项目统计在固定收益类的资产,一旦条件触发,便会变成权益投资,占用权益类资产的额度。
有保险机构人士表示,即便现在很少有公司权益投资比例用到了30%的上限,但是,松绑权益投资比例也是有必要的。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每一项投资限制的放松,意味着资产配置和组合策略更加灵活,对各类资产工具使用的便利度而言是一件好事。
有受访险资投资人士表示,适度提高权益比例对保险公司加大权益投资而言属于利好,短期而言,公司不一定会大幅提高权益比例,但从长期来看,各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可以有更多布局空间。
放宽保险机构权益投资比例并不是第一次被监管部门提及。早在2019年5月,相关人士也在一些场合表示,有意放开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30%的限制至40%。3月22日,这一松绑政策再次被提到,意味着准备工作可能已经成熟。
2015年曾阶段性提高蓝筹持股比例
2015年,A股市场出现巨幅震荡,各路资金纷纷驰援“救市”,监管部门也曾短暂地放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
2015年7月8日,原保监会下发64号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满足“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投资蓝筹股票的余额不低于余额的60%”的公司,经报监管备案后,可以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当时,监管还要求保险资金投资的蓝筹股票,应当符合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相关规定,在境内主板发行上市,市值不低于200亿元,且具有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和稳定的股息率。
通知发布后,险资加速入市,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信心。2015年7月9日,A股两市强力反弹,也一扫多日阴霾积极向上。
但随着股市波动回归正常,2016年部分激进保险公司通过销售理财型保险获取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举牌潮,引发一定的金融风险。
随着进入整顿期,2017年,监管部门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保险资金投资大类资产的比例监管恢复至2014年的通知要求。
险资非理性举牌已不具备土壤
近期,险资举牌的消息时有出现。有人将其与2016年的举牌潮产生联系,险资举牌潮会否再次出现?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保险机构投资部门人士均表示,险资非理性举牌已经不具备土壤。
2016年至2017年之间,原保监会出台系列政策,从产品端管好资金来源,从投资端管好资金用途,从源头规范保险投资。比如,严格限制关联交易,防止保险资金被股东以及一致行动人挪用于投资二级市场;规范限制险资举牌行为,规范对大额未上市股权和大额不动产投资行为, 约束重点公司和重大投资行为,将保险机构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分开,实施不同地监管要求;等等。
不仅保险公司的股东、保险资金的去向被严格管了起来,整个金融业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结构复杂,资金可能通过银行、券商、保险等资管产品层层包装,大量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缺乏透明度,使得保险行业入股审查的难度大,股权代持、表决权转让、一致行动约定这类行为难以识别,造成种种乱象。
近年,随着资产管理行业整顿进行,资管新规的出现,过去的乱象也得到抑制,保险公司治理、保险资金的流向也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是需要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有健康的机构投资者,众多的机构投资者。
毋庸置疑,保险机构作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险公司资金成本低,久期长,尤其适合逆周期投资,接受短期可能承受的浮亏,但从中长期来看,逆周期投资才能把握买入便宜资产的战略时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考虑到现在这么低的利率水平,以及利率下行时优质资产少,股票的长期吸引力还是很高的。未来利率下行趋势下,权益资产的占比估计会有个逐渐抬高的过程,一季度这个行情,其实有利于长线资金建仓。
一位保险机构人士认为,权益类资产的松绑,为保险公司争取更大化的收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9年,因为向好,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8824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4.94%,较2018年高出0.61个百分点。